(相关资料图)
□丁冉(复旦大学)
贵阳修文县久长街道干部制止一起祝寿酒席,指出村民相聚农家乐违规操办,现场劝离30余名即将吃酒人员。街道人员回应,为治理滥办酒席之风,居民摆席只能是红白事。(5月22日 观察者网)
在这条新闻的评论区里,有网友表示,贵阳办酒席成风,繁琐的人情往来让很多人苦不堪言。面对这种现实情况,移风易俗当然是有意义的。但如果只是简单地对大部分酒席一禁了之,并不能真正奏效,甚至会适得其反。
就执法本身而言,街道干部对吃酒人员直接当场驱赶,并不考虑寿宴主人是否难堪、赴宴宾客是否扫兴,该行为未免缺少人情味,太过强势。而且,这样的做法很可能会激起其他人的反感和抵触心理,并不利于当地政府今后对酒席操办的管理,也就谈不上真正的移风易俗。
当然了,在强势执法之前,修文县不是没有做过其他努力。县政府的官网显示,当地的志愿者近几年一直通过发放宣传资料、登门宣讲等方式劝告百姓要“婚事新办、丧事简办、其他不办”。可是,宣传过、告诫过,依旧不能禁绝,是因为百姓太不听话、不好管吗?恐怕不全是。问题的关键,在于“什么样的酒席能办”。
在修文县操办酒席的规定里,仅仅给红白事留有空间,像这次事件中的过寿,属于是不必要的行为。只重视规则而忽略人的实际需求,这样的做法难免武断。须知,婚丧嫁娶固然是人生大事,但诸如过寿一类的事情未必就是不值得在意的小事。规则是死板的,但是老百姓的情感需求却是灵活的,往往因人而异,谁也不能说自己的倾向就一定可以成为“办”和“不办”的区分标准。
所以,比起“办”和“不办”,当地政府不如转化思路,把重心放在“怎么办”上。比如对酒席的规模进行适当限制,只要不构成大范围的铺张浪费就可以,像这次寿宴,仅有三十多人赴宴,其实是可以接受的。有效的移风易俗,不是武断而主观地对老百姓说“不要”和“不能”,而应当是引导他们更文明地去做他们想做的事。
在具体的宣传策略上,该地也有优化的空间。修文县目前的做法主要是单向的宣传,缺乏和百姓之间的沟通。其实,除了服从,百姓未必就没有建言献策的智慧和能力。移风易俗是为了百姓而做,那么,当地政府何不尝试和百姓沟通,理解他们对于操办酒席的需求,大家一起商量最好的解决方案。政府只有充分地了解百姓,才能更好地帮助百姓。
移风易俗本质上是为了整顿陈规陋习,创造一个更加文明的环境,让人们更好地生活。建设文明的过程中,一切规则的制定都应该考量人性、尊重人性。换言之,人才是真正的主体。如果让规则凌驾在人之上,那就是本末倒置,人们没有为治理所惠,反而受其所困。
移风易俗不能靠“一禁了之”,若要实现目标,政府应当做好百姓的引路人,而非拦路人。
关键词: